专家视点

辜胜阻等:金砖对接“一带一路”促进世界联动协同发展

发表时间:2017-09-13 阅读次数: 字体:【大】 【中】 【小】 | 关闭本页

随着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成功举行,开放包容、合作共赢的中国声音再次激荡世界。习近平主席在厦门会晤的一系列讲话,阐明了金砖发展的巨大活力、金砖合作的光明前景,向国际社会传递出坚如磐石的中国信心。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,而是务实合作平台;不是对外援助计划,而是共商、共建、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。这很好地回应了部分国家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不同认识和片面理解,是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。

不论是金砖国家合作还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都是共商、共建、共享的联动发展平台。金砖国家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通过开展务实合作,寻找各国战略政策和优先领域的契合点,继续向贸易投资大市场、货币金融大流通、基础设施大联通目标迈进,日益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发展和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,能够有效应对逆全球化、保护主义带来的挑战,是矫正传统全球化弊端、推进新型全球化、优化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。中国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提出者,也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成员国,积极推进金砖合作机制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有效对接,有助于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及减贫、脱贫贡献“中国智慧”和“中国经验”。

金砖国家合作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一脉相承

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理念、原则和宗旨上一脉相承:都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合作对象,以“共商、共建、共享”为原则,以发展为导向,以合作共赢为核心,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。两者存在一定契合之处,可以相互借鉴、相互促进。

首先,基础设施都是重要合作领域。部分金砖国家存在制造技术欠缺、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,中国、俄罗斯与印度陆地接壤,但是接壤地区基础设施衔接不完备,建设水平较为落后,影响了国家间的联通与合作。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贯穿欧亚非大陆,不少沿线地区工业化水平不高,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薄弱,交通运输、油气管道、网络通信、电力能源等“硬件”设施联通度较低,制约了经贸合作的便利度与畅通度。因而,无论是金砖国家合作还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较大需求,也是合作体系中的重点先行领域。

其次,联动发展实现共赢都是重要目标。金砖国家都经历过贫困,却都不断探索进取、谋求共同发展。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存在大量落后地区,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,从而实现减贫、脱贫,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重要目标。金砖国家是新兴国家的代表,涉及“一带一路”沿线的延伸区域,实施“金砖+一带一路”合作模式,不断扩大“一带一路”朋友圈,打造多元发展的伙伴网络,有利于发挥金砖国家在亚非拉各大区域的辐射效应,获取更多国家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认同,带动周边地区联动发展,实现合作共赢。

再次,贡献全球治理“公共产品”,解决“治理赤字”,积极推进新型全球化都是重要使命。金砖国家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,多次就国际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共同发声,共提方案,努力打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也积极贡献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规则“公共产品”,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,向更加开放、包容、均衡、普惠的新型全球化合作架构发展。因此,加强金砖国家合作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对接,有利于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综合利益,大力提升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价值感召力,是应对逆全球化、保护主义、推动南南合作、带动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的创新合作模式。

新兴国家可借助联动发展平台建设利益共同体

新兴国家要用好金砖合作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平台作用,通过共商、共建、共享,积极打造联动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。

(一)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金砖合作为新兴国家提供联动发展平台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不是单方面的对外援助计划,更不是扶贫计划,而是通过共商、共建、共享,推动沿线六十多个国家共同发展的平台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目标是以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,按市场化原则,通过互利共赢,建设一个利益共同体。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定位一样,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也致力于打造共商、共建、共享的务实合作平台,通过战略对接寻找利益交汇点,加强贸易、投资、金融、基础设施、人文交流等领域合作,在开放中作大共同利益,谋求经济、社会、环境效益协调统一,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动包容发展。

(二)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金砖合作的核心在“合唱”与“共建”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以“共商、共建、共享”为原则,把沿线国家建设为“利益共同体、责任共同体、命运共同体”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非常重要的是要对接沿线各国的发展战略,达成合作共识,打造国际合作新范式。习近平主席强调,金砖国家不搞一言堂,凡事大家商量着办,坚定奉行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。同样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倡议也不搞单边主义,而是秉持双边、多边主义,它不仅是中国梦,也是世界梦,它涉及到世界六十多个国家,不是哪个国家的“后花园”,而是沿线国家的共享“百花园”,不是中国发展的“独奏”,而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“合唱”。

(三)新兴国家参与国际合作要官、产、金、学、媒五环联动。从“五通”到“五路”,非常重要的是联动。在厦门会晤中,习近平主席强调,工商界是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的主力军。金砖国家就金融、投资、文化传媒等多领域的合作达成一致意愿。推进新兴国家在合作中实现共商、共建、共享联动,要做到官(政府)、产(企业与产业界)、金(金融机构)、学(智库)、媒(传媒)“五环”联动。要遵循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企业为主体的原则,完善金融体系,发挥商会协会、智库咨询、媒体引导的助推作用,帮助新兴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合作。

发展是“一带一路”和金砖国家消除贫困的“良药”

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了17个目标,第一目标就是消除贫困。贫困问题一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“老大难”问题。习近平主席指出,全球7亿多人口还在忍饥挨饿。在金砖国家合作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施过程中,减少贫困、消除贫困是非常重要的目标。

发展是脱贫的根本途径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为世界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,在扶贫、脱贫、减贫方面的“中国智慧”值得金砖国家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借鉴。

(一)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先行,通过互联互通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。中国反贫困的成功经验表明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就是要做到设施先行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金砖国家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务实合作、共同发展的“先行军”,是扶贫、脱贫、减贫的突破口。设施联通要兼顾“硬件”和“软件”,促进“硬联通”与“软联通”。硬件方面,要打通地下油气管道、陆路、航空、水路、互联网(跨境电商等)“五大通道”,促进要素自由流通。软件方面,要加强各国物流运输制度、政策、规则的“软联通”,尽量消除互联互通的机制障碍。目前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正在稳步推进“六廊六路”和“多国多港”工程,以点带面、以线连片地支撑起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。

(二)促进产业转移,将落后地区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潜力。我国在扶贫过程中始终在培育和壮大当地有竞争力、有特色的产业,夯实产业基础,依靠产业发展将“输血式”扶贫转变为“造血式”扶贫。遵循产业转移的“雁阵模式”,国际以及国内产业会转移到比较优势明显的国家或者地区。近年来,我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,给中西部地区带来大量就业岗位,对中西部扶贫、减贫具有重大意义。金砖国家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,产业结构存在差异,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产业发展阶段,开展以“互补合作”为主导的“新雁阵”合作模式,促进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。要促进制造业等产业转移,帮助相关国家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带动经济增长。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特别是东南亚、南亚各国,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,正处于潜在的人口红利收获期。通过承接制造业等产业转移,可推动工业化与扩大就业,增加当地居民收入,实现包容性增长。

(三)创新驱动产业升级,推动新兴领域合作,激发新兴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。金砖国家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可借鉴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推进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发展经验,积极构建创新主体充满活力、创新要素齐备、环境宽松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。一方面,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,加大新兴领域创新投入与创新合作,促进企业提质增效,全面提升新兴国家自主创新能力,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,提高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。金砖国家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要把握新工业革命的机遇,以创新促增长、促转型,积极投身智能制造、互联网+2B、数字经济、共享经济等带来的创新发展浪潮,鼓励各国在围绕新兴领域开展技术、人才、资本合作,培育和壮大各国新兴产业。另一方面,以创业带动就业,缓解各国的失业问题,让民众创收、创富。各国政府要重视中小企业对增加就业、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,要多措并举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,形成“顶天立地”的大企业与“铺天盖地”的小企业共荣共生的企业生态。

总之,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是共商、共建、共享的联动发展平台,不是对外援助计划,更不是国际扶贫计划。发展是减贫的根本途径,减贫则是发展的必然结果。沿线国家通过互利合作形成的联动发展客观上会产生“溢出效应”,极大地有利于这些国家的脱贫和减贫。互利合作能够帮助沿线国家增强自身发展能力,推动其更好地融人全球供应链、产业链、价值链。扶贫、脱贫、减贫的“中国经验”和“中国智慧”可供借鉴,有参考价值,但不可复制,沿线各国要结合各国的国情,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、可操作性的扶贫计划。

(作者为武汉大学教授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、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)
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
首页 | 研究院概况 | 科研人员 | 学术成果 | 学术交流 | 社会服务 | 通知公告 | 团队建设 | 网站地图 |

地址: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 电话:0471-4992524

版权所有:中蒙俄经济研究院   蒙ICP16002391号-1